-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期刊栏[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数据库[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方[10/30]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建设和出版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汉语热”持续升温,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汉语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走进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汉语热”持续升温,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汉语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走进世界,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世界各国、各校汉语课程的开设也同步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60多个国家将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
汉语学习必然要以教材作为载体。近年来对外汉语教材的数量和品种大幅度增长,参与汉语教材开发的出版社也逐年增加。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和出版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教材体系。[1]但在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汉语国际化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建设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软实力建设和对外汉语传播战略。
一、教材国际推广的局限
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和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材数量飞速增长,教材品种日益丰富。但汉语国际传播的背景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精品教材不突出,教材类型不均衡
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虽然数量众多,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公认的好教材或可供教学一线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并不多。不少对外汉语教材虽出自不同的编者和出版社,但教材内容、形式大同小异,多而不精。教材的类型也不均衡,过于偏重通用型汉语教材的建设,而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汉语教材,如中医汉语、旅游汉语、酒店汉语等的建设比较薄弱,没有合适教材可选的问题依然突出。[2]
2.教材重“建”轻“用”,单元结构固化
静态的纸质教材不具有再生性,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也无法实现编者和教材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更不能根据汉语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自由组合生成不同的版本满足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3]所以单一纸质教材的出版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需求。
早在2002年,我国就提出了建设立体化教材的理念。但是对于立体化教材的认识不够深入,立体教材被等同于纸质教材+光盘或电子教材,教材建设尚处于“二维”模式。[4]出版社所建设的电子工具书、语言学习软件、教学资源库、教材服务平台等没有被教师和学习者充分使用,立体化教材应用效果不理想。目前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单元结构多采用单一、固化的“单词—课文(对话)—语法—练习”的体例,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有效、高质的互动关系,影响汉语国际教育的质量。
3.教材内容缺乏时效性、针对性
传统纸质教材缺乏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教材使用者无法把使用效果和修订意见及时反馈给编者或出版社,因此教材修订不及时。而且由于载体形态的限制,纸质教材内容封闭,在出版之后只有通过修订再版的方式才能增补更新内容,成本大、周期长。一本教材经过几年的使用后若不及时更新,其中的部分词汇、课文内容会与现实脱节而失去时效性。此外,教材内的语言知识枯燥,生动性、趣味性不够,其中的情境是为练习语法所设计的,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差距大,无法引起学习者兴趣。[5]
4.教材出版供需错位,矛盾突出
汉语学习者生源结构多样,母语背景复杂,他们的多语种个体背景产生了对国别化、语别化等多类型教材的需求;同类学习者又会因汉语水平差异导致需求分裂式结构多样;[6]各不相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又会产生对汉语教材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对外汉语教材的需求呈现层级非正态分布特点:品种多、语种多、层次多、数量小。目前我国教材出版总量大,但是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或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供需矛盾仍然显著。通用的汉语教材主要用英文来编写,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或英语普及率不高的国家缺乏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矛盾突出。
5.教材推广渠道不畅,中外合作不够
在汉语教材的国际推广方面,出版社在编辑内容、出版发行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出版社的交流和合作力度不够,[7]尚未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主流营销渠道,对外汉语教材无法顺利进入国外主流渠道,甚至出现了海外版汉语教材倒灌中国市场的现象。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80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