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期刊栏[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数据库[10/30]
- ·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方[10/30]
真实反映老一代自行车人的创业经历纪实作品永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永久故事》部分作者参加编辑讨论会 精选110篇纪实作品,《永久故事》一书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真实反映自20世纪4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几代“永久人”创业经历的书籍
《永久故事》部分作者参加编辑讨论会
精选110篇纪实作品,《永久故事》一书于2020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真实反映自20世纪40年代至改革开放初期,几代“永久人”创业经历的书籍,把我们重新带回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岁月:这里曾经是永久创业者奉献智慧和热情的大舞台,这里曾经是无数个中国自行车业界“第一”纪录的诞生地,这里曾经上映过一出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的大剧!岁月流逝,场景不再,但老一代永久人的精神却依然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原上海自行车厂第九任厂长章和轼和原厂工会的领导,近年探访了不少为制造永久牌自行车奉献终生的老领导、老劳模、老工人……其中有在上海自行车厂领导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厂长王世封。王厂长带领干部职工创造了中国自行车工业的辉煌,取得了中国自行车“四个最”(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品种最多、成本最低)的业绩。每当谈到永久,90多岁高龄的王厂长立刻眼睛发亮、语速快捷,如数家珍般地讲起永久往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包括王老在内的不少老永久人逐渐年老体弱,有的甚至重病缠身。见此现状,章和轼便萌生了让老一辈永久人讲述尘封已久的故事的想法,并向诸多老永久人提议,共同铭记上海自行车厂的发展历史,弘扬“敢为天下先、永不言败”的永久精神。
这一提议也得到众多原永久干部、职工的响应。大家拿起笔、敲起键盘,回忆峥嵘岁月,撰写永久发展历程中的一篇篇精彩故事。在2年5个月时间里,近百位老年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创作故事187篇,共60多万字。
这些文字先后发表在微信公众号“永久故事”上,公众号创立者——原厂工会主席蔡鸿祥为及时发布作品,带领几位已经退休的永久职工修改、编辑文字,寻找配图,与作者沟通交流,可谓殚精竭虑,把自己美好的时光都花在这些作品上。之后,大家从中精选了110篇故事,近40万字,编辑成书——《永久故事》。
参加故事原创的作者有高龄的原厂长、原工会主席、原高级工程师等,也有各部门车间的管理干部、政工干部和普通工人,还有改革开放后出囯留学和经商的老职工。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他们还翻箱倒柜,找出了当年珍贵的历史照片。
上海自行车厂的前身是1940年日商创办的昌和制作所。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8月,诞生了“永久牌自行车”,翻开了中国自行车工业史的崭新一页。
永久自行车品牌的历史是一部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不吃草的小毛驴”——永久51型载重车诞生、打破“零”纪录的永久赛车问世、PA13型夺得国家首枚银质奖、以纸代木的自行车包装改革……这一个个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故事,记录着永久人的那些激情岁月,也展现了永久人深深融入于血脉之中的、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壮志豪情。
上海自行车厂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在行业技术领域里开创先河的历史。原副总工程师张德昌、原技术部门负责人邬城钧、老劳模沈占陶等人的回忆,为《永久故事》的读者再现了永久人在材料革命、工艺革新、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方面,敢为人先的一个个生动且值得回味的故事,成为重温永久辉煌的重头戏。
为保证故事的质量,在原厂工会主席何宇林领导下,建立了《永久故事》编委会,组织了30人的采编组。为解决出版费用问题,近110位永久老职工慷慨解囊,筹措资金。已在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定居的永久老职工也参加捐款,不少退休收入有限的老职工也闻讯纷纷解囊……他们说得好:“捐多捐少,都是对永久历史的缅怀,表达奉献永久的赤诚。”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原国家轻工业部、国家轻工业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要领导、原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陈士能在阅览《永久故事》
《永久故事》部分编委会成员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原会长陈士能欣然为本书作序。陈士能在序中给予永久曾为国家所做贡献的肯定和对永久未来的期望,给了《永久故事》编委会成员,以及全体永久职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由于故事作者的局限性,上海自行车厂的一些重要史实没有在 《永久故事》中重现,这是本书的遗憾。
在本书隆重出版的今天,我们愿与您一起点亮永久人辉煌的过去,也希望与您一起期盼永久的未来更加美好!与您分享这厚重而值得珍藏的《永久故事》。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318/572.html
上一篇:我与西藏的未了情
下一篇:中国语境下如何推进知情同意实践评读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