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南方医科大学南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32 年,Harvey Cushing 教授最早提出并统一了“颅咽管瘤”这一名词,鉴于颅咽管瘤形态复杂多变、手术难度高且症状多样化,Cushing 教授将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比喻为神经外科技术皇冠上

1932 年,Harvey Cushing 教授最早提出并统一了“颅咽管瘤”这一名词,鉴于颅咽管瘤形态复杂多变、手术难度高且症状多样化,Cushing 教授将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比喻为神经外科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之后有学者认为颅咽管瘤存在不可切除(irresectable)类型,并陆续提出各种分型和名词,例如:视交叉前型、视交叉后型;鞍内型、鞍上型、鞍内鞍上型;垂体柄前型、穿垂体柄型、垂体柄后型;严格第三脑室内型、非严格第三脑室内型等。上述分型在20 余年前曾影响了一代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咽管瘤的外科治疗理念。因此,WHO 也认为颅咽管瘤是一种因解剖因素而难以治愈且难以确定治疗手段的颅内良性病变。而在20 世纪90 年代,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仅有60 张床位,临床研究方向尚未形成,作为颅底中线部位最为难治的疾病之一,当时对颅咽管瘤并不具备完善与系统的治疗理念,不仅手术难度大,而且围手术期管理经验亦明显不足,但“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的想法激发了我对这一难治性肿瘤的极大兴趣。

转眼20 余年过去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一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持之以恒地继续着颅咽管瘤的研究,从临床外科治疗、病理解剖分析、内分泌序贯治疗、干细胞分离到下丘脑神经再生,逐渐完成了从临床到基础、从解剖学和组织形态学到分子机制、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转化的过程,在此要感谢我们神经外科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历经上述三个阶段中的不懈努力。1998-2005 年,彭林和方陆雄教授在颅咽管瘤的水电解质变化、激素补充和围手术期治疗方面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为我一直坚持的“颅咽管瘤激进全切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支持;2005-2013 年,潘军、张喜安、陆云涛医师基于临床证据,从鞍区膜性解剖层次着手,通过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垂体、垂体柄、下丘脑周围膜性结构,并基于颅咽管瘤的术中解剖,提出了“垂体囊”和“固有膜”的概念,同时阐述了其对鞍内型颅咽管瘤治疗的临床意义[1];在近8 年的时间里,我的研究团队根据蛛网膜袖套的组织学特点,完成了垂体柄四分段以及颅咽管瘤的形态学分型[2];同时通过垂体间膜的发现,提出了颅咽管瘤术中寻找垂体柄及保护神经垂体的方法[3];并最终提出了颅咽管瘤QST 分型[4-5];2013 年至今,樊俊、刘忆、彭俊祥、包赟和冯展鹏等一批骨干基于该分型,进一步对扩大经鼻蝶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手术前后内分泌系统变化规律,以及规范化激素序贯治疗[6]、肿瘤-下丘脑病理界面分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7]。值得一提的是,期间我们对颅咽管瘤的基础研究也有了较大突破,刘忆、汪潮湖医师通过反复实验,成功培养出颅咽管瘤的永生化细胞(含造釉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共5 株),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佳细胞模型,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了肿瘤干细胞样细胞的存在及其多向分化调节因子[8]。此外,我们还对颅咽管瘤炎症性改变进行研究,发现了影响肿瘤-下丘脑界面的关键炎性因子[9]。包赟、冯展鹏和邱炳辉医师对下丘脑和垂体柄损伤后的水电解质变化进行系统研究[10],并建立了稳定有效的动物模型,很好地模拟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三相性”尿崩症表现,进一步证实了下丘脑正中隆起神经干细胞(NSCs)的存在,且可在垂体柄毁损后向视上核、室旁核迁移。

图1 J Neurosurg 主编James Rutka 教授授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漆松涛团队的荣誉证书Figure 1 Chief editor of J Neurosurg, Professor James Rutka awarded honorary certificate for QI Song-tao's team of Neurosurger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0 余年不懈坚持的结果,终于“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证实了颅咽管瘤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愈,而我提出的QST 分型则有利于系统判定肿瘤形态,及其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可有效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目前对颅咽管瘤定义和治疗技术上的误区,因此产生了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著书的想法。我自1998 年担任神经外科主任以来,一直注重患者资料的保存与随访,并与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合作,建立了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系统,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录像数据库,同时设立了两名专门收集患者随访信息人员,为著书提供了充足的临床素材。2009 年,我们开始着手第一本颅咽管瘤专著的撰写工作,期间科室有数十位骨干医师和研究生脱产进行相关实验和章节撰写,并提供了精美的解剖和组织病理图、插图以及文字编辑,最终于2015 年中文内容成稿,由于当时国际上鲜有系统介绍颅咽管瘤外科治疗的专业书籍,我们也产生了出版一部全英文颅咽管瘤专著的想法。投稿和出版过程曲折、漫长,历时3 年,经历4 次大修改和十余次小修改,近20 余位国际专家的审稿和提问,以及中国香港同道对全书英文表达的审校和规范 , 最 终 在 2018 年 全 英 文 专 著Craniopharyngioma——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付梓出版,一经出版即引起较大反响,J Neurosurg 主编James Rutka 教授向我们颁发证书(图1),并高度赞扬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多年来在颅咽管瘤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欧洲资深颅咽管瘤专家Mueller Hermann 和Jose Maria Pascual 教授特意发来邮件,认 为Craniopharyngioma——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一书是颅咽管瘤外科领域的大师之作(masterpieces),对其个人的临床和研究都大有裨益,所有从事颅咽管瘤研究的学者都应仔细研读。随后6 个月内我们又陆续出版了4 本中文专著:《颅咽管瘤》、《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显微神经外科图解及述评(第二版)》和《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入路解剖图谱》,其中,《膜性概念神经外科学》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在治疗外科疾病过程中的“膜性”理念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总结,这些内容对神经外科医师提高手术技巧和对相关疾病的认识将有所助益。值得惊喜的是,就在全英文颅咽管瘤专著出版后6 个月,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 邀请我们编撰一部有关颅咽管瘤的解剖图谱,内容涵盖颅咽管瘤组织胚胎发生、病理诊断、鞍区解剖、临床分型、术前影像、术中图片和基础实验等相关资料,目前由我们撰写的Atlas of Craniopharyngioma 已经正式出版(图2),这本专业图谱的出版,反映了国际主流颅咽管瘤学术界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工作的认可,20 年的磨砺终使宝剑初露锋芒。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网址: http://www.cbfxyjzzs.cn/qikandaodu/2021/0314/546.html



上一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人文精神的塑造与记录
下一篇:本刊写作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出版发行研究投稿 | 出版发行研究编辑部| 出版发行研究版面费 | 出版发行研究论文发表 | 出版发行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